汽车降价来势汹汹 被“背刺”是车主的宿命?[4344字]183

“早买早享受,晚买有折扣。”

“等等党永不为奴!”

被消费主义包围的今天,这两句话几乎成了每次新车发布时的口头禅,到了2023年,这种感受越发强烈,特斯拉降价3.6万,深蓝降价4万,秦PLUS加配减价,都在时刻提醒我们,没有一个老车主能躲过2023年的这波背刺潮。

在黑猫等投诉平台上,车企背刺也引发了车主们的集中维权,正在成为投诉的重灾区。

为什么近几年汽车行业对老车主越来越“残忍”?为什么现在汽车的迭代速度如此之快,汽车是如何从耐用品变成快消品的?降价潮有哪些影响?今天就让作为老车主的智哥,跟大家一起诉诉苦。

背刺最狠的是新能源?

新能源车企的“背刺”事件数不胜数,甚至有人质疑:“新能源车就是割韭菜的吧!”从代步工具属性的角度来看,大家每天跟自己的车相处也就几个小时,因此频繁迭代确实没有必要性,但从车企的角度来说,要卖给更多的人,就得推陈出新,而我们之所以有背刺的感觉,原因是近两年车企推陈出新的频率实在是太快了。

去年10月,理想ONE突然官宣停产,这款车从2019年12月开启交付算起,从有到无,不过3年时间,随后更是相继推出了L9、L8、L7、L6甚至L5,相比之下,卡罗拉满打满算已经有20年历史,BBA的34C,也都有10年以上的历史,怎么到了新能源,就月月有新车,年年有旗舰呢?

原因还是那句老生常谈的话:“如今的汽车不再是交通工具,而是一款电子产品”。

更舒适,更娱乐,更智能、更环保,就是现代汽车的定位,而不仅仅是一台能开的四轮交通工具,即便目前依旧有人在表达“汽车就是汽车,好开才是关键”的观点,不需要太多娱乐智能化的内容,但平心而论,智能手机在诞生之初,也有很多人称“只要能打电话就行”,如果现在让的手机回到原点,只能打电话发短信,那些以前说能打电话就行的人,第一个举双手反对。

因此,汽车变成电子产品,究竟路对不对,没什么好讨论的,年轻人喜闻乐见,轮不到我们这些老司机来说三道四。

既然是电子产品,就遵循摩尔定律,也就是“处理器性能每隔18个月提高一倍,而价格下降一半”,摩尔定律并不是自然规律,而是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,因此在汽车信息技术仍在进步的情况下,可以参考摩尔定律。

也就是说,一台18月后的车,跟一台18个月前的车,不仅性能上涨一倍,价格还更低,这就是我们被背刺的本质,简单来说,就是隔壁老王花更少的钱,买到了性能更好的产品,对比之下,自己仿佛像个“大冤种”,这是原因之一。

另外一个原因是,新能源竞争的加剧,让原本无忧无虑过日子的传统车企们,瞬间感知到了汽车市场不断变幻的危机,所以纷纷发力新能源车赛道,以图抢占新势力们的“先机”,靠着原本拥有的规模资本优势抢占市场。

在汽车市场的大环境影响下,车企们只能不断改进汽车技术并发布,以免自己被市场的更替所抛弃,形成迅速的车型迭代。

汽车从耐用品变成快消品

既然汽车越来越像电子产品,不少人担心汽车会不会走上了数码产品“计划性报废”的老路,毕竟就连曾经的家电在转生为智能家电后,也难以幸免。

所谓计划性报废,是指生产厂商有意为产品设计有限的使用寿命,令产品在一定时间后无法使用,不得不更换新的产品,这样就能让消费者不断购买。

计划性报废这个概念,至少在上世纪30年代,四舍五入也就是一百年前就有人系统阐述过了。当时经济大萧条,有个叫伯纳德·伦敦的经济学家写了本《用有计划废止终结经济萧条》,建议政府针对日用品推出强制废弃手段,试图通过合法化的计划报废刺激消费,恢复经济增长。

比如众所周知的苹果限制性能事件。2017年,苹果公司承认当手机检测到电池老化之后,会悄悄降低性能,将手机变得反应缓慢、卡顿。尽管苹果解释说这是为了延长手机寿命,但消费者看来,这就是为了迫使用户换新机。

除了限制性能外,还包括使用寿命有限的材料制作其中易磨损的零件;让电池无法拆卸和更换;或者降低商品的修复性,让你不能无损拆开,或者零件被粘合、焊接在一起。如果你自行维修或者找了第三方维修,那么所谓官方的维修服务就跟你从此一刀两断。

此时是不是在脑海里出现了某个品牌的名字?事实上,汽车采用“计划性报废”并不是阴谋论,甚至还可以说在计划性报废这件事就是汽车行业先开的头,100年前,通用汽车就已经采用了这个策略。

时间回到1924年,当时的美国每7个人就有一辆汽车,汽车市场已经相对饱和,那时候汽车全是黑色的车漆,有钱人也没有换第二辆车的意愿了,这就导致当时的汽车市场销量骤减,因为消费者们找不到理由换车了。

为了让美国人继续买车,通用汽车公司高管小阿尔弗雷德·P·斯隆提出了一个计划——每年更新汽车的颜色和外观设计。这一战略直接让通用的汽车销售量暴涨,并在1931年首次赶超福特汽车。

这就是汽车工业领域的“款式报废”,它的深层逻辑是有序地在消费者中制造不满——通过推出一个新的东西,营造出“最新的才是最好的,新车才是新潮流”的社会环境,促使消费者认为旧产品是落后过时的,就像过时的包包饰品都需要换新,从而增加他们换新车的欲望。

这个新产品可能是外观设计、可能是颜色、可能是高级但是你基本用不上的性能,甚至可能只是一种强行定义的流行周期元素。

通过这些套路,车企找到了一种解决产能过剩的办法,就是持续地过度购买。而刺激你持续过度购买的方法就是让消费者对旧产品产生不满,和添加那些可有可无的新功能,以此来告诉消费者“你落伍了”。

如今的消费者在汽车市场的发展下,逐渐衍生出对“更科技、更智能”的汽车需求,因此,当市场不断推出智能新能源车,增加更多智能化、科技感的功能,便能使汽车需求市场维持“活跃”。

表面上,是车企在努力满足人们快速变化的科技喜好和智能需求,但如果没有“计划性报废”这些制造不满的机制,我们的本性也许并没那么喜新厌旧。当汽车从耐用品变成“快消品”,“背刺”似乎也成为“必然”。

汽车降价潮来势汹汹

除了功能性背刺外,近期几乎“掀翻”社会话题度的汽车价格战也是背刺的主要来源之一。

据不完全统计,3月份有超过30个品牌参与此次降价大军中了,其中大部分是合资车,从最初的东风系列车型大降价,雪铁龙C6直接补贴9万元直接让雪铁龙C6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,到后来的雪佛兰、大众等车型的降价直到现在的自主品牌汽车的补贴优惠。

更有车企打出了买一送一的口号,比如本田皓影送飞度,买ID.6送朗逸等等,优惠幅度之大简直前所未闻。尽管其中充斥了许多套路,隐形权益的缩水和文字游戏等等,但从实打实的价格来说,确实是狠狠刺了一下老车主。

不过,降价这一刀虽然刺向了老车主,但从长远来看,合资车的这一刀也刀向了自己,我们将其描述为“自杀式降价”,只不过结果不小心连累了老车主。

举个例子,雪铁龙20万级别的C6,现在12万就能买到,那之后呢?降价潮过后,C6就能卖回21万吗?包括其他车型,很难再回到降价前的价格,这意味着巨大的时代拐点已经到来,在中国汽车市场上,合资车企掌握的定价权正在失去,并有可能永远失去。

一辆主流汽车应该是卖到什么价位,是由这个市场的主导者或者领先者决定的,其他的跟随者们只能参照主导者们的价格来做出相应的定价,而现在的主导者是比亚迪和特斯拉,油电同价时代已经开启。

当消费者认为一辆车就应该是这样的价格时,选择权就已经从合资品牌手上脱离,合资品牌想要让自家的产品变得更有性价比,除了调整价格别无他法。

例如刚刚上市的新款起亚K3,其官方指导价11.29-14.39万元。但在发布会上,起亚官方又通过各种优惠措施直接给出了一个综合优惠后放飞价8.99万元起,就这,还有不少人调侃不如加一万买比亚迪。

这说明自疫情过后,大众消费观念越发谨慎,隐隐有“低需求”的市场表现,而2023年对于大多数车企来说,是实打实的“寒冬”,车企们在降价潮中打头阵,大家都在想合力使汽车市场回暖,安全度过“冬天”。而依旧持续的降价潮也在说明,汽车市场的竞争白热化,已经到了需要持续内卷价格优势,来为品牌竞争力赋能的程度。

产品的迭代,价格战的浪潮,无一不是为了刺激大众消费,争夺汽车市场的占有率,谁又能在寒冬过后,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呢?

智行观

汽车市场如今就像一壶正在沸腾的开水,车企们的竞争正是消费者们“渔翁得利”的时刻,但对车企们而言则不太好过了,大家都承受着巨大压力,战意盎然地盯死敌方,严守后排,毕竟不到最后一刻也不知谁是赢家,所以车企们要谨慎,一旦掉队或许就是“万劫不复”。 


责任编辑:宪瑞

2023-03-16


上一篇:小鹏拿不了货致供应商低价卖料?小鹏汽车:虚假信息[757字]

下一篇:央视315曝光网络水军 长城汽车悬赏1000万支持:将公布相关证据[726字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