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众安徽,还有戏吗?[3228字]617

231亿元大手笔的背后,大众安徽想要搏一个更“好”的未来。

相比于一汽-大众、上汽大众,大众安徽被寄予的厚望、要做的事,显然大不相同。尤其是75%控股、100%管理运营权的光环加持,这样的大众安徽,足够称得上是“中国狼堡”。

总得来说,大众安徽的出现,依旧属于时代的产物;只不过整个过程的发生,与大众新能源战略的进展缓慢,也是息息相关。

首先,必须承认的是,如今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上,大众并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。无论是在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上,还是产品定义方面,大众的表现力,都有些不如人意。

总不能“横行”国内市场多年,大众突然就水土不服了吧?

近几年的数据来看,上汽大众和一汽-大众的总体零售销量,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。其中,作为大众新能源战略的前瞻先锋,ID.系列车型,亦是表现出后劲不足的一面——

2022年,ID.系列车型全年总交付量14.31万辆,尽管相比2021年,同比增长了一倍之多,但回过头再与特斯拉的43.9万,比亚迪的91.1万(纯电)相比,属实是相差太远。

甚至是,只能在与蔚来的12.25万,小鹏的12.07万,理想的13.32万交付量相比之时,大众ID才有了一点胜算。

但,这显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,因为对于大众来说,“非大胜,即失败”。

大众深耕中国汽车市场多年,南北大众销售网络更是遍布大江南北,如此“占优”的情况下,大众ID.系列车型才堪堪“打得过”所谓的造车新势力,有些说不过去。

也许会有人觉得,销量并不是诠释某一品牌的唯一正解,但无法反驳的一点,销量往往就是最有力的实力证明手段。

正如此时的大众新能源一般,其迫切地需要足够亮眼的销量成绩支撑,一改往日颓势。所以,面对如此复杂的市场环境,以及“去迪斯化”的来势汹汹,被寄予了诸多希望的大众安徽,能够力挽狂澜吗?又该如何力挽狂澜?

大众安徽,责任深重

新能源汽车市场并不太平,甚至动不动就有被淘汰的风险。尤其是2023年开年之后,特斯拉、比亚迪率先掀起价格战的序幕,战火愈演愈烈,进而蔓延到了传统燃油车的市场。

突如其来的风格变换,令不少整车厂猝不及防。而本就受挫于新能源战略、深陷其中的大众,更是迎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。

事实上,随着去年迪斯的突然离职,坊间对于大众新能源的发展,就报以微词。而在中国汽车市场上,特斯拉、比亚迪、蔚小理,以及各种新势力、新实力品牌,不遗余力地“向卷而生”,亦是给大众的新能源发展之路,设下重重关卡。

ID.系列车型究竟能不能承担起大众新能源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发展?亦或者说,面对中国汽车市场份额的日益萎缩,大众将如何应对?

显而易见,另起炉灶的大众安徽,会成为一枚重要棋子。对此,大众安徽CEO葛皖镝也曾公开表示:“无论是全球车型,还是针对中国推出的车型,在车型的功能化方面,我可以确定的是,大众安徽会有非常大的、更大的话语权。”

总结来说,大众安徽将承担未来大众发展3方面的职责:

其一,真正立足中国市场,与南北大众合资公司协同发展;其二,大力推动中国本土化研发,充分利用国内完善、高性价比的供应链,以及发挥出国内软件功能定义的优势;其三,反销全球,甚至技术反哺全球。

或许也是为了更稳地站定中国市场,不久前的“投资安徽行”系列活动上,大众安徽再次豪掷231亿。

对此,大众安徽首席财务官哈约根表示,大众安徽将继续投资安徽合肥,计划总投资231亿元人民币,生产基地(一期)与研发中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41亿元人民币,车型上市前研总投入约90.5亿元人民币。

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。大众安徽的“大手大脚”,会收到丰厚的回报吗?

答案未知,但毋庸置疑的一点,如今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确实是一个完美的转型试验田,如果能够在这里“熬出头”,不仅可以获得广阔的中国市场,还能对国际市场进行功能反哺、技术反哺、车型反哺……

然而除了所谓的长远效益之外,眼前的焦头烂额问题,同样亟待解决。

合资品牌,无路可走?

不久前消息传来,上汽大众位于安亭的三座整车厂正在进行产线调整,其中第一工厂在去年7月结束生产,目前已经永久关停,部分产线搬迁至江苏仪征。

安亭汽车一厂是上汽大众最早的轿车生产基地,也是上汽大众历史最悠久的工厂,建成于1984年,关停之前产能为16万辆,主要负责生产包括大众Polo、斯柯达晶锐等小型车。

身处如今的市场大环境下,说“整车厂永久关停”是战略调整也好,是被时代抛弃也罢,总之时代向前的历史车轮,已经倾轧而过。而且由此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就是:合资车企的好日子,越来越远了。

所以说,中国汽车市场上,合资品牌真的无路可走?

毫无疑问,新能源潮流的势不可挡,为中国汽车市场带来了诸多变数。尤其是比亚迪的异军突起,不仅打了合资品牌一个措手不及,就连几大自主品牌,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“殃及池鱼”。

一方面是比亚迪的混动攻势,另一方面是特斯拉为首的智能纯电趋势,夹在中间的合资品牌,并不好过。毫不夸张地说,就连合资品牌引以为傲的造车底蕴、品牌高度等,在特殊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上,也变得不值一提起来。

为什么?一言以概之,其实就是消费者的认知,发生了根本性改变。

在中国,一款新能源车,早已不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,而是变成了被赋予个性化、智能化等诸多功能的“第三空间”。

而合资汽车品牌受限于国际总部,以及各个国家的不同市场需求,难以适应这样革命性的市场转变,只能被动“挨打”,声量也逐渐萎靡。

大众或许是传统车企中最为积极求变的那个,也是率先在中国市场打开局面的那个。尽管ID.系列车型的市场表现,有些不尽如人意,但“有”总比“没有”强。

君不见,广汽三菱、广汽菲克、雷诺等,已经先后黯然退出中国市场。虽然无法武断地去说,究竟谁对谁错,但这些前车之鉴表明,合资品牌有那么一条路可走——退出中国。

相对比而言,大众安徽的存在,就显得特殊了许多。

与特斯拉的“全资”不同,大众安徽占有75%的控股,以及100%管理运营权。立足新能源汽车之都合肥的大众安徽,也可以说是占据到了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。

可惜的是,尽管去年12月份,大众安徽的首台预量产车型已经下线,但其号称“满足中国本土化需求”的首款车型,依旧没有进一步信息披露。

据外媒消息,大众汽车旗下的Cupra品牌将推出Tavascan纯电动车型,并作为大众安徽的首款车型,在合肥投产,随后出口至欧洲市场。而且该消息还称,Tavascan除了出口海外,还将进入中国市场销售。 

事实上,无论外媒的消息真假与否,大众安徽的发展之路依旧拥有着一定的确定性,毕竟“钞能力”也是一种底气。

而所有的合资品牌,似乎也都在等待一个大众安徽的后续结果,进而决定未来的新能源汽车时代之路,究竟应该如何布局、前行。

所以现在的问题,不止抛给大众安徽,还抛给了所有的合资汽车品牌:大众安徽,能够助力大众突出重围吗?合资品牌犹豫的时间,还有吗?“中国狼堡”模式,值得推广开来吗?

遗憾的是,不会有人知道正确答案,而合资的剩余时间,真的不多了。

2023-06-10


上一篇:蔚来宣布调整全系新车价格及首任车主权益[463字]

下一篇:比亚迪全新品牌命名“方程豹” 首款车型年内上市[1547字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