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灵魂论”三周年,上汽手握哪些底牌?[2495字]641

关于奥迪采购上汽电动车平台的传闻,让上汽集团举办的2023智咖汇格外受到关注,因为在这次分享会上,上汽的高管首次正面回应了与奥迪合作的传闻。


实际上,对奥迪传闻的回应只是一个插曲,在这场关于上汽集团电动智能网联技术最新动态的分享活动中,上汽的技术方面的高管们分享了很多干货。

三年前的股东大会上,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抛出了著名的“灵魂论”,称上汽不愿沦为躯壳,要将(自动驾驶等关键技术的)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
三年后,上汽集团是否有足够的底气说出,灵魂已牢牢握在自己手中了呢?这场沟通会就是上汽给出的答案。

沟通会请来了上汽集团副总裁、总工程师、创新研究开发总院院长祖似杰,上汽创新研发总院常务副院长芦勇和零束科技CEO李君,分享了上汽在固态电池、800V碳化硅电轴、整车中央协调运动控制器(VMC)技术和零束全栈3.0解决方案的最新进展。

具体来看,上汽创新研发总院与清陶能源共同研发固液混合电芯,计划搭载在智己汽车的新车型上,将于2024年下半年实现量产。


800V碳化硅电轴技术计划于2023年下半年应用在智己新款量产车型上;整车中央协调运动控制器(VMC)技术将首发搭载在智己的车型,计划在2024年量产落地。


零束全栈3.0将率先搭载在上汽高端纯电智能品牌智己的车型,计划在2025年量产落地。

随后的媒体问答环节,几位高管对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。

Q:在智能电动化新赛道,上汽集团的产品开发范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?

祖似杰:过去看中国汽车工业的产品开发,最开始是跟别人学,我们叫等效替代。现在到电动车,特点完全不一样了,模块化能力更强,扩展性更大,平台的延展性更大。

所以去年我们提出把底座技术作为新赛道的核心技术,打深打透,掌握在自己的手里,这样后劲才足。在技术底座也就是所谓基础共性技术基础之上,各个品牌能够根据各自需要,再研发出新的产品。


上汽集团共有7大技术底座,包括“上汽星云”纯电专属系统化平台、“上汽珠峰”油电一体化整车架构和“上汽星河”电氢一体化整车架构等3大整车技术底座,以及蓝芯动力总成系统、平台化魔方电池系统、绿芯电驱动系统、“银河”全栈智能车解决方案等智能网联汽车的4个关键性系统底座。

在这些基础上,不同品牌有自己的不同定位。

智己的用户群比较喜欢操控、智能化,会把我们最新的技术用上去,定价相对高一些;飞凡品牌将为用户带来超越同级车的极智舒适感受;荣威希望进入到主流的电动车用户,价格要亲民;MG品牌聚焦于全球,有的国家电不便宜,电车替代速度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,所以MG品牌还是有油车、有混动。

在这样一个基础上,我们可以把成本做到最低,因为硬件和软件都是跟规模相关的,只有规模上去,成本才能降下来。

Q:在深度自研和合作开发之间,上汽的选择标准是怎样的?

祖似杰:作为整车厂,一定是对产品是负最终责任的,这是一个真正OEM必须具备的素质。汽车跟其他的消费品不一样,它首先是公共安全属性放在第一位。

如何负责?车企的集成能力要非常之强。银河3.0为什么讲全栈自研?全栈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自己做,但是对全栈里面每一个逻辑关系要很清晰,这个方面我们会把整体的逻辑关系都要自己全部掌握。

在掌握的前提下,有一些东西可以让供应商做,因为它有规模效应,比我做成本更低,但是实际上我对它是可控的,而不是全部自己做。

除了最终对产品负责,对用户非常关注的、跟用户密切相关的东西也要自己做,这样才能快速反应。


而且什么地方做的深,也是一个动态的变化。到一定的阶段,整车厂很多东西一定会和供应商合作,永远会有分工的。

所以在不同阶段的策略是不一样的。但是不变的是要对整车负责,对用户的体验负责,要打造独特的创新点,这个是我们核心要掌握的。

Q:为什么选择800V和换电两条腿走路?

芦勇:不用把800V和换电对立起来,两者有共同的地方,就是补能快。

但是800V还有其他很多的优点,效率比较高,功率比较强,驱动比较强,我们要突破2秒、3秒都是靠这个提高驾乘体验。

而换电除了补能快,还可以探索车电分离的模式。

Q:上汽与智己进行平台合作是否属实?

祖似杰:上汽和奥迪达成共识,双方将通过合作加快电动车开发。

大家一致认为,中国汽车市场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巨大转型,因此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,开启合作新篇章,为实现双赢提供保障。

写在最后

以“上汽星云”系统化平台为基础,对旗下不同品牌依据各自定位进行具体车型的特性调整,既能够保证规模化效应,又能够提升产品开发速度和效率。


这种体系化能力在智能电动车新赛道上至关重要,这也是上汽能够吸引奥迪合作的原因所在。当然,对于上汽与奥迪的合作,一切都还在探讨中,具体的合作形式和程度都还是未知数。

今年4月上汽集团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,其中提到了2025年上汽新能源年销量将达到 350万辆,其中自主品牌的占比将达到70%。

能否达成这一目标,就取决于这7大技术底座能否如预期中发挥出规模效应了。

2023-07-25


上一篇:蔚来秦力洪:只要“1+1>1”,这个事儿就该做[2027字]

下一篇:上市一周,高合HiPhi Y收获2千个大定[781字]